山东省应用统计学会

>领导批示

济南市居民对治理交通拥堵措施的支持情况调查分析

来源:    时间:2013-10-01

济南近年来,济南市区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城市发展和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最为严重问题。如何“治堵”社会各界十分关注,有些“治堵”措施需要得到广大市民的支持才能有效果,很有必要“问计于民”。前阶段,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等手段就济南市区交通拥堵的成因及市民对“治堵”措施的支持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导致市区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

调研认为,导致交通拥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城市道路的增长速度;路网密度小、路网结构不合理;高架路太少且没有形成“环状”;过多地依赖“红绿灯”控制交通,立交桥、过街步行天桥、地下通道、机动车单行线太少;停车场太少、停车管理体制不健全;公共交通“优先”程度不到位;交通管理“安全优先、不顾效率”问题突出等等。

二、缓解市区交通拥堵的总体思路

要缓解市区交通拥堵,必须循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先易后难、标本兼治”的路径,坚持“抑制需求、增加供给、挖掘潜力、提高效率”的原则,实施好“规划先行、重点设施率先突破、公交优先、综合治理、统筹发展”的基本方略;必须坚持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相结合,道路总量的“扩容”与路网结构优化的“疏导”相结合,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先进技术的运用相结合,公交“优先”与抑制私家车出行相结合,兼顾各方利益。

从发展角度看,与建设地铁、轻轨、高架桥和立交桥等重点交通设施相结合,扩建城市道路、增加路网密度、优化路网结构、多建立交桥和过街步行天桥及地下通道以减少“红绿灯”控制路口数量、多建停车场是从“增加供给、提高效率”角度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治本之策;就目前也即当务之急的措施而言,错峰上下班、控制驾驶私家车上下班、进一步强化公共交通的“优先”地位、增设机动车单行线、加强交通管理等是从“抑制需求、挖掘潜力”角度缓解交通拥堵状况的必备措施。

三、市民对当务之急“治堵”措施的支持情况

1.错峰上下班。针对上下班是拥堵高峰的实际,建议城市建成区范围内除学校外的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实行“朝九晚六”的上下班制度,以避免与学生上下学、企业职工上下班等交通高峰叠加。此举不但可以有效减缓交通拥堵,也可以为企业到政府部门办理业务提供时间上的方便,同时适当晚下班,还可以为“夜生活”贡献力量。在问及市民“错峰上下班是否同意”时,85%的被访问者表示同意,不同意和没有考虑的各占7.5%。

2.控制驾驶私家车上下班。市区交通拥堵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私家车的快速膨胀。调查发现45%的被访问者拥有私家车(即市区居民每百户私人汽车拥有量约45辆),在拥有私家车的被访问者中,经常在市区开车上下班的占54.4%,偶尔开的占30%。这说明,私家车成为居民上下班的首选交通工具,为此必须把控制驾驶私家车上下班作为“治堵”的重点。

在驾驶私家车上下班的市民中,当问到:如果每月给50元公交补贴,此钱打入您的公交卡,月底未花完自动清除,您还会开私家车上班吗?约三分之一的被访问者选择了继续开车上下班,约三分之一选择不开,剩余三分之一选择了不确定。当问到:如果开私家车上班,但每车每天需要收取30元的停车费,您是否还开车?仅有20%的市民坚持开车,55%选择不开车,改做公车或班车,25%的市民选择看情况决定,但决不会每天都开车上下班。这说明,用经济手段控制驾驶私家车上下班是完全可行的。为此提出如下建议:在倡导学校、企事业单位更多地使用校车、班车接送学生、员工的同时,首先倡导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乘公交上下班,为全社会做榜样。可以考虑为没有班车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每月给予一定的公交乘车费补贴(如每月补贴50元),直接打入其公交卡(公交卡实行“实名制”,当月不用,下月清零),引导更多的人乘公交车上下班。目前部分单位已发放了公交车补助,但与工资同时发放(相当于借助公交车为职工发福利,至于是否用这部分钱乘公交车无人问津,事实上没起到应用作用),建议将这部分补助直接打入其公交卡。为有效控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自驾私家车上下班的人群数量,建议将行政办公区域内的私车停车位委托给专业停车管理公司代管,实施市场化收费(如每小时2-4元,此款上交财政),以提高自驾私家车上下班的成本。收取的这部分收费用于乘公交补贴。

3.进一步强化公交车“优先”地位。据有关数据资料:一个人乘公交车与乘小汽车所占道路面积之比为1:15,乘公交车出行能节省80%-90%的路面,因此,动员更多的人乘公交车出行是缓解交通拥堵的主要途径。在对市民进行的关于公共交通的站点布局、公交车通行速度的调查中,分别有89%、87%的被访问者表示基本满意,这说明公共交通建设具有良好群众基础。下一步,应以建设“公交都市”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公交车的“优先”地位,具体要落实到“财政优先、路权优先、信号优先、设施优先”等方面。首先,要把公共交通列为政府公共服务的范畴,政府要加大对公共交通的补贴力度;同时对办理月票公交乘车卡的市民(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除外),政府每月给予一定补贴(如每月10-20元)或更多的优惠,引导更多的市民办月票、乘公交车出行。其次,进一步加大公交专用车道里程,并对“侵入”公交车道的机动车、自行车(包括电动车)、行人予以重罚,确保公交车在专用车道上不会受交通拥堵的限制而畅通无阻。第三,设置更多的公交车专用信号相位和优先通行信号系统,并对禁止一般机动车辆左转弯、交通量较大的交叉口,设置公交车左转车道(可将其进口道展宽1个车道,在红灯期间供公交车停车使用)。第四,在城市交通与区域交通的连接点、大型城市综合体周边建设综合换乘枢纽,建设港湾式停靠站及换乘站,完善站台配套设施,减少公交车站台时间延误。同时要优化公交线路,将公交线路划分为不同层次和快慢车,加快发展快速公交,开通大站快车、高峰跨线车、小区公交、超市班车等便民线路,建设以大容量快速公交为骨干,普通公交为主体,快线、普线、支线相协调的公交网络,提高公交出行的便捷性。另外,按市民基本出行、辅助出行、享受出行等不同层次的出行需求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公交服务,使市民能够根据出行目的地和时间要求选择更适当的公交乘车方式。第五,加快智能调度系统的建设步伐,在具备条件的线路上全部实现智能化调度车辆,同时要加强与优化公交站点智能LED显示屏的管理,建设手机公交到站信息查询系统等,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为市民提供多方位服务。

4.控制老年人在交通高峰期乘公交出行。济南市现已发放老年人优惠卡、免费卡近40万张,老年人凭优惠卡、免费卡乘公交出行已成为常态。每个老年人上下公交车时间至少是年轻人的三倍,如老年人在交通高峰期出行将大大延长公交车停靠站时间,使拥堵的交通更为拥堵,同时上下车还存在很大安全隐患。由于优惠卡和免费卡对出行频率具有一定诱导作用,建议对老年人在交通高峰期乘公交出行予以控制,如呼吁老年人乘公交出行尽量避开高峰期,确需高峰期出行的,不再享受优惠或免费待遇,即在上午7点至9点、下午5点至7点的时间区段内老年人乘公交正常收费。在问到是否同意老年人在交通高峰期乘公交出行正常收费时,40%的被访问者选择了同意,另有50%的表示反对,其他选择了无所谓的态度。控制老年人在交通高峰期乘公交出行关键是为了提高行车速度并保证老年人安全,相信更多的老年人会理解,尤其是老年人子女大多会支持。

5.增加机动车单行线。市区“红绿灯”过于密集尤其是距离较短路口“红绿灯”闪烁“步调”不一致是造成车速缓慢甚至拥堵的重要原因,市民对此意见很大。建议对容易造成拥堵的“卡脖子”路段或“红绿灯”密集路段,实行单行线管理;对主要交通路口交通量的变动规律进行统计调查,根据交通量变化合理设置“红绿灯”闪烁时间,尤其是距离较短的“红绿灯”其闪烁“步调”要一致,要更多地应用智能化交通技术;丁字路口左转弯车辆通行时应该允许直行车辆通行;要拆除“特权”部门门口设置不合理的“红绿灯”。

四、市民对近期“治堵”措施的支持情况

1.大规模建设立交桥、过街步行天桥和地下通道。济南市区“红绿灯”控制路口过多,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减少“红绿灯”控制路口数量是提高车速的重要举措。建议对符合条件的路口更多地建设立交桥,同时取消部分专为行人过街穿行而设置的“红绿灯”,改为建设过街步行天桥或地下通道。外地的一些先进经验表明,建设过街步行天桥完全可以通过拍卖“冠名”权、广告权等形式筹集社会资金来解决。不俱备建设过街步行天桥或地下通道条件的穿行路口,建议予以封闭,让行人绕行一段距离。此举尽管会给部分行人带来不便,但会大大提高通车效率,同时又能确保行人安全。对此项措施71.6%的被访问者表示赞同。

2.以大规模扩建次干路和支路为重点,完善道路微循环系统。市区路网密度低,主要是次干路、支路里程少,有66.4%的受访者认为市区主次干道结构不合理。建议与城市美化和环境整治相结合,把拓宽打通次干路和支路、扩大次干路和支路建设规模作为增加城市路网密度和优化路网结构的关键措施来抓,尤其要打通“断头路”、减少“丁字路”,梳理好“瓶颈路”和“错位路”,下大力气增加次干路、支路里程,完善道路交通的微循环系统。与此同时,完善交叉口渠化,修建导流岛,以避免交通流的相互影响;增加交叉口入口和出口的车道数,并对车道进行合理分工。此举既起到了交通“分流”作用,又改善了城市环境,同时也方便了居民的生产、生活,可谓一举多得。

3.加强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及停车收费的市场化管理。几乎所有的司机均认为市区停车场少、停车难的问题突出,路边乱停乱放现象比较突出,既造成交通拥堵,又有损城市形象。建议政府成立专门的停车场管理机构,建立相应管理体制,在对停车场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把停车场建设与经营推向市场,将其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加快培植,吸引社会资金建设更多的停车场。对目前缺少停车位的公园、广场等公众活动密集场所,要结合设施升级将其地下改建为停车场。在大力建设停车场的同时,取消占道停车位。收取较高的停车费是美国、日本、欧洲大城市普遍采用的做法(如美国、日本的城市闹市区停车收费高达10-30美元/小时),建议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出台新的停车收费管理办法,大幅度提高停车收费标准,且分不同地域、不同时段实行差别化收费标准(闹市区、高峰时段实行高标准收费)。要建立专业化停车管理公司,实施停车位许可证制度。对利用公共设施空闲位置的停车收费,应将收益更多地上缴财政(坚决杜绝停车收费成为一些特殊群体和部门的私利)。济南市私家车占比达85%,扩建停车场、大幅度提高停车收费标准,不但可以减轻交通拥堵,而且可以培育新产业,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4.以高架桥“环状”路网结构建设为重点,并与地铁和轻轨相配合,构建立体化城市道路大交通体系。目前,有72.8%的被访问者认为市区高架桥太少且分布不合理,尤其是没有形成“环状”路网,发挥不出应有作用。建议以高架桥“环状”路网建设为重点,并与地铁和轻轨相配合,加快构建城市道路立体化交通体系,具体如下:在市中、历下、天桥、槐荫四区建设地铁;以济南西客站为轴心西到长清、东到章丘辅设轻轨;经十路和经十东路架设高架桥并与东西两条绕城高速公路以及二环东路和二环西路两条高架桥相连接;历山路、纬十二路(包括济齐路)架设高架桥与并北园路和经十路的高架桥相连接;顺河高架桥向南延伸至二环南路;在二环东路、二环西路之间沿小清河架设高架桥(可以缓建),由此形成“五纵连三横”的高架桥“环状”路网。二环南路没有必要建高架桥(因路南城区面积很小,过往车辆大车较多),建议在其与济微路、英雄山路的交叉路口各建设一座立交桥。同时对市区有条件的平交口改建为小型立交桥(如“八一立交桥”形式),完善地下、地面、地上各种交通方式换乘条件并实现无缝衔接,构建起立体化城市道路大交通体系。

 


上一篇:房地产市场调控必须解决“土地财政”、“空... 下一篇:济南市居民对政府公共服务满意度状况调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