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2008-02-01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技术创新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必须着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山东是经济大省但还不是经济强省,要实现“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必须立足于提高区域创新能力,这对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山东省各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揭示了各市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分布特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和系统结构
区域创新能力实质上就是一个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综合能力。区域创新能力的大小最直接的表现是该区域的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可以称之为显性创新能力;另外,该区域的创新环境、创新投入虽不直接构成显性创新能力,但对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决定着该区域未来创新能力的发展潜力,这两个因素可以称之为潜在创新能力。因此,区域创新能力由以下六个方面因素所决定:
1.知识创造能力。知识创造能力是指不断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一个地区技术创新的基础,没有知识就没有创新,事实上人类的不断进步是知识的不断创新并不断应用于工业和生活的结果。
2.知识流动能力。即不断地利用全球一切可用知识的能力,是知识在各地区和各单位之间流动的能力。国内外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创新水平和能力不仅取决于知识的创造能力,还取决于本地区是否能够运用全球可行的成果,取决于各部门能否进行很好的知识合作、能否分享知识,如产学研合作是重要的表现,这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重要。日本、韩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有很强的知识流动能力。没有知识流动,一个地区的创新是孤立的、封闭的,创新就没有持续的动力。许多研究都认为,建立创新系统的目标是推动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知识流动,尤其是促进知识在研究开发机构、企业、中介机构之间的有效流动。
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的本质是经济活动,尽管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在知识创造中具有重要源泉作用,但在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是主体,是创新的基本组织实施单位。在企业创新活动中,企业家是把发明和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创新的直接推动者。因此,推动区域创新,企业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地区最核心的创新能力是企业创新能力,新知识只有通过企业的投资活动、通过企业家的组织才能转化为消费者可消费的商品。
4.创新产出能力,也称创新绩效。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最终表现在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贡献上。虽然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因素很多,如国家政策的影响、地理位置的影响、资源环境的影响等,但创新的结果必然要通过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来体现。一个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是这一地区在过去进行了各种创新的结果,同时又转而为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奠定基础。
5.创新环境。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环境对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性。在给定的科技投入、给定的制度体系下,环境便成为一个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环境包括基础设施水平、市场需求的大小、人口素质与文化氛围、创新服务水平和创业水平等,这些都是制约一个地区创新的重要因素,这些方面的工作开展得好,创新能力就强、成果就大;这些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好,创新能力就小、创新也缺乏后劲。
6.创新投入。没有相应的创新投入就不可能有相应的创新产出,因此,创新投入是影响创新能力的又一个决定性因素。创新投入具体包括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人力资源投入两个方面,创新投入为知识创新提供了经费保证和人才条件,也为知识流动提供网络基础和传递手段,是形成企业创新能力和最终产出能力的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区域创新能力是从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开始,通过创新投入,为知识创新提供经费和人才保证,加速知识流动能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并最终达到提高区域经济投入产出效益的目的。
二、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区域创新能力的系统结构,我们通过反复论证,先通过定量分析预选各个指标,然后运用相关分析、鉴别力分析及主成分等定量分析方法剔除掉了鉴别力不强、高级相关的指标,最终建立了由六大要素、25个指标构成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表1 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构成要素 | 权重 | 指标名称 | 计量单位 |
科技创新环境 | 0.15 | 公路网密度 | 公里/百平方公里 |
电话普及率 | 户/百户 | ||
居民消费水平 | 元 | ||
每万人口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比例 | 元 | ||
科技创新投入 | 0.15 | 每万人口中科技活动人员数 | 人/万人 |
人均科技经费支出 | 元/人 | ||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与GDP比例 | % | ||
RD经费支出与GDP比例 | % | ||
知识创造能力 | 0.15 | 每万人口专利申请数 | 件/万人 |
每万人口拥有发明专利数 | 件/万人 | ||
每百名科技人员发表科技论文数 | 篇/百人 | ||
每元科技投入的新产品产值 | 元 | ||
知识流动能力 | 0.15 | 企业委托开发经费与销售收入比例 | % |
企业技术引进经费与销售收入比例 | % | ||
外国直接投资额与GDP比例 | % | ||
企业创新能力 | 0.2 | 企业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 | % |
企业科技人员数占职工人数比例 | % | ||
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 元/人 | ||
固定资产投资与GDP比例 | % | ||
新产品产值率 | % | ||
创新产出能力 | 0.2 | 人均GDP | 元 |
GDP增长率 | % | ||
第三产业产值比例 | % |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
商品出口额占GDP比例 | % |
注:本指标体系之所以主要选择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是因为区域规模往往差异较大,总量指标在地区之间不具有可比性。
三、山东省各市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与比较
综合评价的方法很多,根据区域创新能力实证分析的需要,本文在科学确定出各个评价指标权数和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的基础上,运用线性加权和函数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是:第一步分别计算六个构成要素指数;第二步将六个要素指数再进行加权合成,得到区域创新能力总指数。以区域创新能力总指数和各个构成要素指数作为综合评价的结果进行实证分析。根据2005年《山东统计年鉴》和《山东科技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运用上述方法进行计算,得到了目前山东省各市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详见表2。
表2 山东省各市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
地区 | 创新环境 | 创新投入 | 知识创 新能力 | 知识流 动能力 | 企业创 新能力 | 创新产 出能力 | 综合评价 | 排序 |
青岛 | 86.72 | 95.95 | 61.44 | 78.32 | 73.44 | 86.40 | 80.33 | 1 |
济南 | 89.51 | 79.48 | 58.82 | 63.11 | 67.60 | 66.48 | 70.45 | 2 |
东营 | 85.73 | 60.95 | 48.74 | 30.42 | 70.45 | 62.81 | 60.53 | 3 |
莱芜 | 71.64 | 70.03 | 28.28 | 59.30 | 49.31 | 60.40 | 56.33 | 4 |
威海 | 89.20 | 34.79 | 37.90 | 28.11 | 46.32 | 77.58 | 53.28 | 5 |
淄博 | 84.53 | 39.54 | 38.71 | 44.23 | 37.67 | 64.21 | 51.43 | 6 |
烟台 | 78.69 | 24.50 | 35.46 | 32.23 | 39.60 | 68.91 | 47.33 | 7 |
泰安 | 68.25 | 29.71 | 34.29 | 23.59 | 46.06 | 54.22 | 43.43 | 8 |
潍坊 | 74.30 | 19.68 | 29.26 | 27.81 | 43.31 | 59.48 | 43.21 | 9 |
济宁 | 66.83 | 19.60 | 15.50 | 42.05 | 40.02 | 55.56 | 40.71 | 10 |
滨州 | 64.57 | 20.10 | 19.13 | 20.69 | 上一篇:环湾建新城 品牌树形象 协同谋发展 —... 下一篇: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