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2009-01-30
改革开放30年来,烟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国际经济环境急剧恶化、国内扩大内需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省内实施“经济文化强省”战略的新形势,烟台既有机遇,也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在新一轮发展中,需要从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系统视角重新审视过去的发展和传统发展优势,就新形势下城市定位、总体思路、发展战略、工作重点等相关重大问题进行科学谋划。
一、对 “经济文化强省”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山东省的决策层越来越注重对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的研究。姜春云任省委书记时提出并实施“强县、强镇”带动战略;赵志浩任省委书记时提出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强省战略”;吴官正任省委书记时提出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张高丽任省委书记时提出了以“亮点”战略为核心的 “一二三四五六”的工作思路;李建国任省委书记时提出“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同时提出了“一体两翼”区域布局新思路;2008年7月,以姜异康为书记的新一届省委,根据新形势的变化,作出了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决策,由此拉开了山东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序幕。
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是新一届省委在综合“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富民强省新跨越”等基础上战略思路的提升,与历届省委多年来的工作部署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顺应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战略抉择。“经济文化强省”并不是简单地“经济强省”+“文化强省”,而是从“协同”的角度赋予了“强省”新形势下的新内涵。
“经济文化强省”是一个涉及众多领域、具有丰富内涵的综合性、系统性概念,应该用系统论的观点,从协同学、现代化进程以及相对比较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其内涵。用系统论的观点看,“省”是一个大的区域经济系统,经济文化强省应该是对“省”这个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其总量、结构、功能、特征等提出一定标准要求的概括性描述,涉及到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目标集合体;从协同学观点看,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是“省域”这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实施“经济文化强省”战略,客观上要求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正确处理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使各个子系统能自成一体形成高效和高度有序化的整合,进而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从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看,经济文化强省应当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这个阶段工业化进程基本成熟、城市化水平基本发达并相对稳定,基本上与全面小康到基本现代化阶段相对应;从相对比较和竞争优势的角度看,经济文化强省是立足于国内各省(市、区)间的相互比较而产生的,是在竞争中确立的,其主要指标在国内各省(市、区)间的比较中应该既“大”又“强”并处于领先或先进位置,对其他省(市、区)的发展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渗透到现代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商品的品牌和附加值、城市的品味和辐射力都有赖于文化含金量,经济文化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因此,实施“经济文化强省”战略,客观上就要求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全方位促进经济与文化的互融、互动。
二、从科学发展观和“经济文化强省”的系统视角看烟台过去的发展
(一)好中之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烟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举世公认的,笔者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仅对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要求就过去发展中的不足之处谈点个人看法。
1、经济增长虽快、规模虽大,但经济运行质量和综合效益并不高。近几年烟台市GDP年均增长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居全省第2位,但对照“又好又快”的要求,系“快字当头,好中有不足”。如:2007年烟台人均GDP居全省第5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居全省第7位;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居全省第11位(只有4.9%),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低1.5个百分点,这说明近几年烟台经济增长虽快,但经济运行质量和综合效益不但比不上济南、青岛,也达不到全省平均水平。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粗放且主要靠投资拉动,近几年烟台的固定资产投资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高出济南、青岛20多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64-6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另外出口中加工贸易占了很大的比重(2007年占65.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3个百分点),对当地的税收贡献低。另一方面主要是产业结构上的差异带来的,工业所占比重大,三产比重较低,现代服务业相对落后。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与中心城市城区人口总量少、流动人口少、集聚度低、城区重点服务业项目少、服务业载体建设差以及物流、金融保险等产业的相对落后有关。
2、中心城市发展相对滞后。烟台市这几年经济增长很快,但这个“快”在很大程度上是县域经济加速发展带动的结果,而中心城市经济所占比重只有三分之一,相对于济南中心城市占80%、青岛中心城市占60%的格局而言,烟台的中心城市发展明显滞后。按城市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发展,而在烟台恰恰相反,是县域经济推动中心城市发展,烟台市的城镇体系建设属于“星罗棋布”的发展模式*,“有众星之明,而无日月之光”。目前烟台中心城市行政区域面积2722.3平方公里,如此广阔的“市区”(是上海的1.2倍,是青岛的1.9倍)只有92.8万的城镇人口,人口密度仅相当于一些大城市的5-10%,市区的城市化率仅为52.6%,且市区东西战线拉得过长(如西部从“八角”算起,东部从“姜格庄”算起,恐怕有50—60多公里),这说明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差,存有“大市区与小城区”的矛盾。
综观整个中心城市的建设,笔者个人感觉,除滨海路外看不出哪些是值得骄傲的“亮点”,既使所谓的“亮点”都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令人遗憾的“缺陷”。如:南大街东段在虹口宾馆处“中断”,并没有直通滨海路;滨海广场修得过于狭长,显得特别“小家子气”;黄海明珠本应是烟台的标志性建筑,但由于黄海游乐城需要“买票”才能进入,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外地参观者都怨声载道;国际展览中心是一个高标准的亮点工程,但在其东部、西北部各建设了“一堆”所谓的“南山世纪城”高层居民楼,严重破坏了这一带的城市景观及其作为会展中心的功能。
中心城市的功能分区不明显、融合度差也是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差的一个重要表现。目前中心城市的五个区除开发区是工业区明确外,其他各区功能分工均不明显。近几年开发区主要是向西发展,与芝罘区在荚河一带形成了一个空白带;福山区与莱山区之间存有空白带,并在港城西大街的黄务设有收费站,人为限制了两个区之间的融通;莱山区与牟平区存有空白带,同时莱山区与芝罘区、芝罘区与福山区的联系均不密切,各个区几乎是各自独立的建成区。
从城市建设的角度看,许多老城区高低不平且脏、乱、差,有些政府办公部门有相当一部分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楼房,置身于此很难想像这是在“十大魅力城市”之中(凭目前部分老城区的“形象”简直有点对不住“联合国人居奖”这个称号)。新城区也即目前的莱山区无论是规划还是目前的建设远不如人意,仍属于“有区无城”,辖区内除观海路外没有一条街道是正东直西或正南直北,没有一家象样的宾馆饭店、商场和医院(仅有的一家大型超市—佳士客,其建设走向西南偏东北,与观海路、迎春大街及周围建筑很不协调);区内休闲娱乐项目更为稀少,晚间二十点后街上人迹稀少(想喝杯咖啡或洗洗脚需要驱车10多公里到芝罘区)。
3、经营城市和营销城市的工作不尽人意。如政府兴建国际展览中心没钱,由南山集团援资兴建,但事后为“答谢”南山集团在国际展览中心的周围划拨三块地皮给其搞房地产,结果“南山世纪城一期”和“四期”的高层居民楼与周围建筑风格极不融合;再如滨海路是烟台最显眼的风光旅游带,但沿途几乎没有什么广告,每年至少要减少数亿元的广告收入。另外,烟台的品牌塑造和推介工作做得也不够,缺乏相应的城市营销理念和策略。
4、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经济与文化融合差。一是文化基础设施档次低,没有像样的大型歌剧院、京剧院、音乐厅、博物馆、艺术馆、青少年宫、文化广场等标志性文化场馆,电影院、健身场馆也较少,这与“最佳魅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不相适应。二是文化艺术表演团体、人才均较缺乏,文化产业发展落后。三是对本土传统文化弘扬光大不够。烟台开埠文化有一定特色,渔捕文化也有一定底蕴,同时红色文化、仙道文化、东巡文化等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但目前除葡萄酒文化搞得有声有色外,其他方面挖掘和弘扬不够。四是对新型的文化业态研究不够。目前各种新型文化不断涌现,休闲文化、养生文化、海洋文化对烟台来讲很重要,但烟台对这些方面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五是群众自发性文化活动和健身活动少。许多人喜欢业余时间搓麻将,在主要城市街道和社区很少看到有人进行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和健身活动。六是对“烟台精神”凝炼不够。烟台虽也提出了“创新、拼搏、协作、包容”的烟台精神,但与烟台的历史文化结合不够,缺乏烟台特色(放到哪个地方都可用),同时气势不够磅礴,缺乏奋发向上的朝气和感染力;另外,除烟台精神外,其市辖区如莱山区还有莱山精神,一个城市内部出现不同精神,显得很不协调。七是奋发向上的现代文化气息不够浓厚。烟台是一个早睡的城市,公共场所打烊歇业较早,“夜生活”无去处,缺少茶馆、酒吧、西餐厅等现代文化生活的氛围,同时由于气候适宜、自然环境优越,人们工作、生活比较安逸(许多人在通过“吃海鲜、搓麻将”中尽情享受着“生活”),竞争意识不够浓,拚博精神、创新精神不够强,给人的感觉是“烟台适合养老,不适合创业”。
由于长期以来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再加之缺乏有效的融合、互动机制,导致烟台经济与文化发展不协调,其主要表现:一是文化经济化不够。许多文化资源没有进行经济化利用,如《地雷战》国人几乎无人不晓,但鲜有人知道海阳市是地雷战的故乡,抗日战争胶东军民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而这些文化资源目前除作为传统教育外,没有作为很好地进行经济化利用;另外纯朴的胶东民俗、民风、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也没有很好地与旅游挂起钩来。二是文化知名品牌少,除葡萄酒文化、神仙文化外,还没有听说其他的知名文化品牌。三是对文化理念宣传、文化品牌利用不够。如山东文化界费了很大力气在全国塑造了一个“胶东大嫚”形象(高高的个子,胖乎乎的身材,大大的眼睛,长长的辫子),“胶东大嫚”应该是烟台姑娘真实形象的写照,但烟台人对此却无动于衷,既不作宣传,也没有充分利用这一品牌;再如烟台曾是“鲁菜之乡”,但目前除了海鲜外,没有其他可以大为称道的特色美食。四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工作不得力。目前除了“国际葡萄酒节”、“果蔬会”外没有其他在国际上叫得响的项目。五是经济发展中的“文化”色彩和“文化”品味不浓。目前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企业文化典型不多,实体经济中很少有与文化密切相关的项目,休闲文化、广告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在全国、全省均没有什么名气。
(二)辩证看待过去发展取得的成绩
1、烟台经济在全国是赫赫有名的,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得益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开发区建设及农业产业化在全国享有名气,工业中的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有一定优势,其他方面不占优势。
2、烟台市在全国享有崇高的荣誉,如先后获得“全国十大魅力城市”、“全国九大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笔者认为这主要得益于烟台优越的自然环境,并不代表烟台的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是自然环境美而不是城市建设美。
3、烟台市的精神文明走在全国前列,笔者认为这主要得益于烟台的环境温馨祥和,烟台人诚信敬业,风俗习惯好,再加之外来流动人口少而当地人生活比较安逸,社会相对安定,但烟台杰出的精神文明典型并不多,平平淡淡。
4、在外界人的眼中,烟台是一个规模较大的滨海大城市,笔者认为这主要基于其城市东西战线很长,市区面积很大,给人感觉烟台的城市规模很庞大,但这个大城市并不是靠规模自然扩张发展形成的,而是人为“拚凑”而成,市区很大而城区很小,缺乏现代大城市的“韵味”。
三、面对新的经济发展环境,需要重新审视烟台目前的经济发展优势
加快烟台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很多,但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有些优势正在弱化,有些优势没有利用好,有些优势在利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再造”新的竞争优势等,对此应有明确的认识。
1、正确看待烟台的地理区位优势。过去我们常说烟台地处东部沿海,地理区位优势突出。但目前与周边地区比较,已不具有竞争上的比较优势。理由如下:南有青岛,烟台没有足够力量与之抗衡;北有大连,烟台不可能与之媲美;东有威海,也对烟台构成咄咄逼人之势,三市把烟台挤在中间地带形成夹击之势,尤其是青岛和大连作为计划单列市、现代服务业发达,烟台根本无法与其竞争,如不主动与周边地区寻求“协同”,将没有新的竞争优势。另外,“一体两翼”战略以及省政府刚公布的《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双中心’驱动一体发展”,与原来的“东部突破烟台”以及《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中对烟台的定位(形成与济南、青岛三足鼎立的特大城市发展态势)有所变化,使人感到烟台有点被边缘化的感觉。
2、正确看待烟台的港口优势。目前在烟台辖区内有烟台港、蓬莱港、龙口港、牟平港、莱州港、海阳港以及在建的烟台西港区等10个港口,被称为烟台发展的一大优势。然而目前这些港口分工不明确,归属不统一,管理不统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竞争货源,港口吞吐量仅相当于青岛港的二分之一,尤其是集装箱运输仅相当于青岛的八分之一、不到大连的三分之一。烟台的港口群如不解决归属和统一管理问题,如不迅速“合而为一”,势必造成港口经济发展的“内耗”,再加之目前仍面临着疏港交通的瓶颈制约,伴随着周边地区港口的迅速崛起,将面临着内外共同竞争货源的尴尬局面。
3、正确看待烟台外向型经济的优势。烟台地理位置优越,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优势,这些年借助于国家政策上的优惠,大量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以及加工贸易项目落户烟台,使烟台商品出口较多,外向型经济居全国先进位置,但目前这一优势正在弱化。烟台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外资企业取代内资企业成为出口主体,加工贸易取代一般贸易成为主导出口贸易方式,在出口产品中加工贸易项目的产品、农副产品以及其他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贴牌”生产的产业低端产品占有较大比重,这些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对本地税收的贡献不高,在世界金融危机面前受冲击最大,使烟台经济面临较其他地区更为严峻考验。
4、正确看待烟台的制造业基地优势。近年来,烟台市集中力量发展机械、电子、食品和黄金四大制造业支柱产业,制造业基地优势已经凸显,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四大产业中目前只有食品和黄金是本土产业,而机械、电子这两大支柱主要靠少数几个外资龙头企业支撑,与本地相关企业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产业集群不够,产业本地化程度及产品配套率均较低,向本地的技术扩散比较有限;制造业结构与当地资源优势结合不紧密,如当地海岸条件好、适合造船但造船业比重较低,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很“红火”但食品机械制造比重较低;制造业发展没有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结合、缺乏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支撑;有些制造业项目产业链较短,多数属于“贴牌”生产,附加值低,对相关产业带动能力较差,等等。
通过计算烟台制造业中的各行业与全省比较的区位商可以看出,优势最大的两个产业是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体是黄金),区位商分别为2.74和2.51;其次是食品及饮料制造业,区位商为1.43;再次是机械制造,区位商为1.22,说明烟台的机械制造虽有优势,但优势程度并不高。依笔者看来,烟台的机械制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转移出来的“加工车间”,由于产业本地化程度及产品配套率较低,目前属于为别人“打工”的阶段;而食品、黄金虽是与本地资源结合建立起来的,但多为初加工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也没有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5、正确看待烟台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相对丰富的海洋资源而言,烟台的海洋经济远未发挥出应有的潜力。海洋渔业还可以,比青岛好,但比不上威海,最大的差距是海洋化工和造船业。海洋化工不到青岛的六分之一,虽在海洋药物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其所占比重小;造船业仅相当于青岛的三分之一、不到大连的六分之一,连威海都不如(不到威海的40%);海洋运输业、海洋旅游等均与青岛、大连有较大差距;另外,海洋采矿业、海岛的综合开发远未发挥出应有潜力。
6、正确看待烟台旅游业发展的优势。烟台是一个比较有名气的旅游城市,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但这一优势需要尽快“再造”。从统计数据看,近些年来烟台旅游的人次虽多,而平均每人的旅游消费并不多(仅相当于青岛的三分之二),旅游业总收入及经济效益并不高。主要原因是烟台旅游项目单一(主要是传统的观光游),旅游组织过程中对不同景区、不同旅游项目的“串联”不够,再加之休闲娱乐项目少,缺乏特色,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旅游者多为“过境客”。
7、正确看待新一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新优势。近阶段山东范围内的“四纵四横”铁路引人瞩目,其中德龙烟铁路、青烟威轻轨、烟大铁路轮渡大大惠及烟台,但要使其成为竞争优势,需要加快“再造”。笔者认为,德龙烟铁路通车后将会有效扩大烟台港对山东中西部及全国中西部地区海上运输的货源辐射范围,对促进烟台的港口经济发展无疑会起到重要作用,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搞好相应配套的港口建设。烟大铁路轮渡的开通,打通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华东地区及长三角的陆海通道,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如能再争取到韩国铁路轮渡项目,无疑更是锦上添花),除了在物流方面大做文章外,如能本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原则,针对“过境”生产要素搞些配套加工项目使其增殖将对加快烟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烟威城际铁路的开通,无疑对促进三市之间的分工协作、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按目前的经济发展惯性,笔者认为青岛作为胶东都市圈的“内核”对烟台、威海生产要素的吸聚作用远大于其辐射带动作用(也即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受益最多的是青岛,其次才是烟台、威海。为此,烟台必须“软硬兼施”,着力提高城市的集聚功能,一方面减少向青岛的“净流出”,另一方面增加来自威海的“净流入”(从增加威海的“净流入”这个角度看,环湾建新城就显得格外重要,同时扩建莱山机场也比到西郊新建机场“合算”得多)。
当今世界,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多地取决于竞争优势,在外部环境对各个地区均有利的情况下,谁最有利谁就发展最快。在目前的山东半岛城市群中,青岛占尽天时地利优势,属于加快培植的龙头城市,港口腹地比烟台大,产业基础比烟台雄厚,名牌企业比烟台多,又临近主航道,烟台在新一轮竞争中如不迅速膨胀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做大中心城市(尽快成为200万人特大城市),如不迅速增强中心城市的“吸聚”和“集聚”功能、做强中心城市,如不注重打造品牌、做足城市形象,今后的发展将无法与青岛相提并论。
四、加快烟台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
(一)总体思路
笔者认为,在新起点上,面对新形势,必须有新举措,最为紧迫的任务中加快中心城市的极化步伐;要在明确城市定位和迅速膨胀人口规模的基础上,坚持“环湾建新城、品牌树形象、协同谋发展,全力打造成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第三个省域中心城市”将是新时期烟台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
——环湾建新城。解决中心城市发展滞后问题,老城区的改造难有大的突破,建设新城区是捷径。针对目前莱山区“有区无城”以及莱山区与牟平区存在“空白带”的客观现实,建议环绕东部海湾加快建设滨海新城区:紧贴滨海路,北起烟台大学,南至烟威高速公路,西至观海路,东至养马岛,拉起滨海新城区建设的总体框架,按上海外滩“模式”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以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等教育、市区行政中心、休闲业为重点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区。通过建设滨海新城区,将烟台山以南至养马岛沿整条滨海路的城区连成一片,体现出“海围城绕,城围湾转,城岛相映,山、城、海、岛融为一体”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新景观,以此作为高标准、大跨度提升烟台形象的重要举措,同时还可以实现莱山区与牟平区的有机对接。
——品牌树形象。在城市建设及经济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都要有品牌意识,通过文化孕育品牌,通过品牌体现特色,透过特色展示文化、提升形象。城市文化品牌可从以下挑选并加以锤炼:“最佳魅力城市”、“最适人居城市”、“国际葡萄酒城”、 “人间仙境·休闲之都”、“人间仙境·葡萄酒城”、 “山海风情·人间仙境·休闲之都”、“温泉之都”、“黄金之都”、 “水果之都”、“海产品之都”、“山海之都”、“神仙文化之都”等(在不同场合运用不同的品牌,发挥不同品牌的魅力。笔者认为,在对外宣传方面“人间仙境·休闲之都”或“山海风情·人间仙境·休闲之都”,具有融合性、地域性的特点,能够映衬出“吹海风、喝美酒、做神仙”的诗情画意,对外界很有吸引力,是需要重点打造的城市文化品牌);农业方面,除 “烟台苹果”、“莱阳梨”、“龙口粉丝”外,建议打造“烟台大樱桃”、“烟台葡萄”、“莱州梭子蟹”、“烟台海参”、“烟台鲍鱼”等;工业方面,要着力推出一些名优产品和自主品牌,并通过脍炙人口的广告文化予以体现(如中国的钟表有颗星,那就是烟台的“北极星”);对优势产业要以推进产业集聚为目标注重培育“集群品牌”*或争创“基地品牌”,如“莱州玉雕”、“全国××产品生产基地”、“全国××示范基地”等;在休闲产业和旅游业方面,如“高尔夫王国”、“潇洒乐园”、“万米黄金海岸”、“十里金海滩”、把养马岛打造成“东方夏威夷”等;饮食方面,如“鲁菜之乡”、“胶东大饽饽”、“鱼锅片片”、“大饼子煎鱼”、“海鲜水饺”、“鲅鱼水饺”、“烟台焖子”以及各具特色的饮食一条街等;文化建设方面,如“全真始祖、道教名山”、“地雷战的故乡”、“海上仙山”、“八仙过海”、“海上丝绸之路”等等。城市形象的提升依赖于品牌,而城市形象属于“公共产品”,因此,打造品牌及品牌宣传应该属于政府行为,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和前期投入的引领作为,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打造品牌及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品牌,尤其要通过电视、网络的“公益广告”、“风景欣赏”栏目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另外要通过加强会展活动以及每年在主要城市举办品牌产品推介会等形式予以强化。
——协同谋发展。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始终贯彻“协同”、“融合”、“互融”、“互动”的理念,坚持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变竞争为协作、变矛盾为共赢、变分散为聚合、变无序为有序,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发挥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从宏观而言,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统筹协调好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关系,全面推进和谐社会以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从产业层次而言,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拉长产业链条;从行业层次而言,不同企业之间大力开展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发展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的集聚效应;从发展外向型经济而言,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行,着力“走出去”;从区域关系而言,对外与周边城市谋求共建产业联盟,变竞争为协作共赢,对内强化城市功能分区,促进区与区之间的融合;从城乡关系而言,着力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以此为纽带构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城市定位
笔者认为对烟台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可作如下考虑:要把烟台中心城市打造成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滨海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城市、国际葡萄酒城、国际会展城”,充分展现最佳魅力城市、文明城市、港口城市、滨海现代化城市和最适人居城市的特色;成为山东省第三个具有跨省际辐射和带动影响的省域中心城市、环渤海经济圈和环黄海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黄渤海咽喉地带的海陆交通枢纽城市、中国面向东北亚经济圈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
——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凭借烟台优越的建港条件,只要高标准建设好烟台西港区及烟台港的扩建,搞好配套的物流园区和疏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烟台辖区的各个地方港,完全可以在黄渤海交汇处形成一个以西港区为中心的大型港口群;从烟台西港-烟台港-牟平港依港建城,拉开特大城市的城区框架,将使现代化港口城市名符其实。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好出口加工区和北明保税物流中心的作用,建立区港联动机制,争取成功保税港区,借助“黄渤海交汇”的威名,“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的目标将成为现实。
——滨海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城市。凭借烟台优越的地理环境、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最适宜居住休闲的气候环境以及“最佳魅力城市、文明城市”的品牌,伴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只要大力倡导休闲文化,加快休闲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体验经济”,让更多的外国人、外地人能安心地住上几天、玩上几天,这一目标就能达到。
——国际葡萄酒城。凭借100余年张裕葡萄酒的悠久历史,只要广泛提倡人人喝葡萄酒,宴请外地客人首推葡萄酒,进一步做足、做好葡萄酒的文章,烟台作为国际葡萄酒城将名符其实。
——国际会展城。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众多外资企业以及丰富的国际会展经验,今后只要加大国际联络以及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力度,同时搞好与“国际展览中心”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应的会展服务,这一目标也比较容易实现。
——省域中心城市。根据《烟台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规划》和《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要把“烟台建设成2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形成与济南、青岛三足鼎立的特大城市态势”。如能实现这一目标,东联威海市及所属的荣成、文登,南联莱阳、海阳,西联蓬莱、龙口、招远、莱州(其中威海为大城市,其他县级市均为经济强市、中等城市,这些城市均与烟台相距不远,属于1小时“生活圈”范围),完全可以形成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梯次组合而成的烟台都市圈,其经济总量规模和人口基本上可与青岛都市圈(由青岛、日照及周边县级市构成)相媲美。届时烟台都市圈中的特大城市既然与济南、青岛三足鼎立,其必然成为山东省的第三个省域中心城市,且由由烟台的地理位置所决定(扼守黄渤海咽喉,用最短的路径连接山东和辽宁,沟通东北、环渤海及长江三角洲三大经济区),这个省域中心城市必然具有跨省际辐射和带动功能。目前看,实现这一城市定位的关健是城区人口要迅速扩张至200万人,任务虽相当艰巨,但只要能够实现这一目标,伴随着新城区建设和城市品味的提升,省域中心城市这一目标定位完全可以达到,与此相伴随的“环渤海经济圈和环黄海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黄渤海咽喉地带的海陆交通枢纽城市、中国面向东北亚经济圈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的目标均会随之轻松实现(有人讲“要把烟台打造成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城市”,笔者认为不妥,“核心”只能有一个,一般认为要成为“核心城市”,首先经济实力要强,规模要大,能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同时地理位置相对居中,而烟台无论经济实力还是在地理位置都比不上天津,不可能成为“核心”)。
(三)发展战略
应以提高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为核心,采取六大战略予以推进:一是实施中心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全市上下形成合力抓好中心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二是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要大踏步“走出去”;三是实施协同发展战略,全方位、全过程贯彻协同、融合的理念,通过空间协同和产业协同来整合并优化配置各项资源;四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培植“亮点”,打造品牌,通过品牌体现特色、提升形象;五是实施科教强市战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宗旨,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速科技进步;六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人地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以及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全面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五、促进烟台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应重点强化的措施和对策建议
(一)全力加快中心城市建设
烟台在“十一五”规划中曾提出:“拓展东西两翼,贯通南北山海,适度向南发展”的城市发展思路,笔者认为不妥。针对目前市区面积已经很大的客观实际,笔者认为在空间布局上既不要东扩、也不要西延,更没有必要适度向南发展(南部以高速公路为界),应该稳定“市区”、扩大“城区”,重点是填充区与区交界处的“空白带”, 提升城市的集聚功能,有效解决目前“大市区”与“小城区”的矛盾。
1、借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着力打造新城区,改造老城区,加快城区“亮点”工程建设。新城区建设应超前规划,据理力争,这项工作的龙头带动项目是市委、市政府办公楼早日东迁(建议迁至牟平港以南)。改造老城区与城区“亮点”工程建设要同步推进。一方面要对现有“亮点“不尽人意之处进行整治,如:滨海路是烟台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但滨海北路过于狭窄,建议采取挖山填海措施(“古炮台”以北挖山、“古炮台”以南填海),拓宽滨海北路,这样可使“滨海广场”、“月亮湾”、“古炮台”、“栈桥”突出起来并显得更加靓丽,并在附近海域建设海上公园、海上娱乐园,开设至崆峒岛的旅游航线,发展帆船、游艇、摩托艇等多元海上体验式旅游项目;对黄海游乐城周围建筑进行综合整治,“还海滩于民”,并继续向南建设滨海公园、娱乐园、海滩运动中心等,并与南部已有公园连成一片,这样可与体育公园及国际展览中心周围建筑浑然一体;加快烟台山公园景区的综合整治,建设开埠文化展示区,并加快烟台山以南特色街道的改造,以更好地彰显历史文化和胶东风情;扩建滨海广场使其与烟台山公园遥相呼应并成为标志性的文化广场(主要是拆除影响景观的不必要建筑,把国外使领馆旧居集中迁至开埠文化展示区);打通南大街至滨海路的东段。另一方面,新建一批文化品味高的“亮点”工程。要围绕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着力打造一批风格迥异的城市公园、城市文化广场、城市园林;配合休闲产业的发展建设一批文化、体育、健身、疗养、娱乐等的休闲设施(如结合“大南山”项目建议在莱山区新建一个高尔夫球场)。要重点围绕海边作文章,打造一批标志性区域或建筑物,布置一些雕塑或样式别致的标识性建筑,以彰显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档次。
上一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几点看法 下一篇:山东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分析及提升对策